不重要开心就好

《论语》6

1.《梁启超论孔子》

其实,这是梁启超讨论怎样做一个人与论语之间存在的联系的问题。

梁启超认为,我们进学校读书学的是做人。

但光靠科学知识就能达到做人的目的吗?不一定。

所以他认为,根据人类心理知、情、意三部分,我们的教育得有知育、情育、意育三方面。也就是说,学会做人,得学会健全人格,汲取知识。

接下来,他认为,知育要教导人不惑,情育要教导人不忧,意育要教导人不惧。

然后就分别讨论不惑,不忧,不惧的方法。

怎样才能不惑?他认为最要紧的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。这种能力的第一步是得知道常识,如果能学会专业知识就更好,最好的是还拥有遇事能断的智慧。

梁启超的意思是,若想真的我一个人,首先必须得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。支撑这判断能力的是自己的学识,经验,智慧,以及其他方面。

怎样才能不忧?他认为明白先哲的“仁”人生观,即“普遍人格之实现”,意思是说人格的完成就叫做“仁”。

他认为,明白了仁,也就能明白成败得失是怎么回事,进而发现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,懂得“天地与我并生,而万物与我为一”,那我们就无忧于自己的成败。

其实,我觉得,他讲不忧很具有哲学意味。是做人的人格自我完善的认知,一个人一旦发现自己的成败得失不过及宇宙尘埃,那么即使再艰难的事,只要是正确的,他就会“明知不可而为之”,然后明白“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”。明白“既以为人,己愈有,既以与人,己愈多”。从而在坚守和付出中提升人格,也在宏观和微观中不惧忧愁。

怎样才能不惧?梁启超说这是关于人的意志力的。但拥有超强意志力不是容易的事,所以还是需要勇气和坚持。

我觉得,不惧和不惑有联系,一个人,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是做到勇敢和不畏惧的前提,知道自己在做什么,在坚持什么,是基础,坚持就要用勇气和意志力,是方法。

只有不断的学习和充实自己,才更能接近于完善自己的人格,才能做到普遍人格的实现,做到仁。

但现实往往是太难,学会做一个真正的人实在是不容易,难怪有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”的说法。

但梁启超也提到了,“何昔日之芳草兮,今直为此萧艾也?岂有他故兮,莫好修之害”。

其实说白了就是以前的好人逐渐迷失了自己,变坏了。变坏是因为修洁不够高啊,人格不够完善啊。

是的啊,最难过的是有学问的坏蛋做坏事。

所以才说做一个人很难,做一个品格好的人也难,因为人性中的利己因子无法消除,只能弱化或强化。

做个怎样的人,取决于自己,也取决于外界影响。

这就又到了内因外因讨论的领域了,也会觉得,做人的哲学贯穿着所有的学科甚至更广的范围。

2.《梁漱溟论孔子》

主要讲不应该把吃人礼教和孔孟之道作为一事。

梁漱溟认为,孔孟之道是理性的,是开放的,不是宗教。只不过后来把生动的理性、活泼的情理僵化了,使得忠孝贞节拘泥于形式,浸失原意,变成统治权威的工具,那就成了毒品而害人。

只不过是中国人喜好融通调和罢了。

所以他觉得不能把吃人礼教等同于孔孟之道。

3.《钱穆论孔子》

钱穆主要讲述了《论语》这本书的一些研究。

他先解释《论语》是啥意思。按照他的解释,《论语》里有两个概念无法忽视,一个是“论纂”,一个是“语言”。

钱穆也讲《论语》的命名的意义有很多说法。流传比较广的是,一种是《论语》是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。也可能是孔子与其他人所语之言。我理解为谈话记录。

推论,它的书名是当时的编纂者命名的。但至于编纂者的身份,大众所知的是孔子的弟子,弟子的弟子,而作者觉得是曾参的学生编纂的。

作者还举例了几个《论语》的解注。比如《论语注疏》、《论语集注》等。

最后作者附了孔子年表。

原来孔子的爸爸叫叔梁纥,妈妈叫颜征。孔子在鲁哀公十六年(公历世纪元前479年),卒,享年73岁。

算是长寿的了。

4.《林语堂论孔子》

首先他讲了为何千百年来大家比较崇尚孔子。他理解的原因是三部分,第一部分是孔子的智慧;第二部分是孔子的人品性格;第三部分是孔子对同代人的各种不同的评论。

作者也讲到《论语》的特点,短句多,属于零星片段而飞跳飘忽的风格。

接下来讲了,我们怎样读《论语》的方法。

必须精读,然后反复阅读反复思考,然后需要死记硬背,作若干年后智慧的源泉,还有要少而精。

最后林语堂把《论语》分类了,好几类。

1.夫子自述·旁人描写
2.孔子的感情与艺术生活
3.谈话的风格
4.霸气
5.急智与智慧
6.人道精神与仁
7.以人度人
8.中庸为理想
9.论为政
10.论教育、礼与诗

我觉得这个分类算是比较全面的概括了《论语》的内容。

《论语》的妙趣在于,一句话,无论什么时候解读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法。而且随着经历和见识,对同一句话的同一个意思都可以有不同层次的体会。

这就很奇妙。

5.《李大钊论孔子》

讲孔子与宪法的关系。

其中他提到,“孔子者,历代帝王专治之护符也。宪法着,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。”

作者认为,不应该过分吹捧孔子。

这本书大多都在讲民国时期的名人们对孔子和《论语》的一些见解和思考,让我们从多维角度去了解孔子和《论语》,而且这些学者的议论都很有条理,这种写作方法非常值得学习。

孔子的影响是深远的,但我们谁也无法夸口承认真呢了解孔子,只有在这部经典里面去窥见孔子的一部分面貌罢了。

伟大的人凤毛麟角,平凡的我就沾光学习这些凤毛麟角的智慧,学无止境,所以说读书也很有乐趣。

评论